评分转变缘由
我之前给那部电影评了五星,可后来几天内改成了四星。我不太满意的地方跟《人工智能》挺像的,就是主人和宠物之间的关系不平衡,显得有些自恋和幻想。这种设定在想象中虽然挺吸引人,但脱离了现实,反而让人对电影的喜爱减少了。
创作格局质疑
兰斯莫斯近年来的创作似乎并未满足于安逸,他的创作视野和思维边界似乎在持续缩小。他多次尝试突破这种局限,但作品始终难以超越过去的成就。与公众对创新的期待相比,存在一定的差距,这也使得人们对他的未来作品难以产生过高期待。
影片节奏问题
电影开头部分,就像《你好,李焕英》那样,让人难以发笑,甚至显得有些尴尬。故事节奏、情节推进和情绪表达都显得拖沓乏味。尽管在最后半小时,影片通过真诚的演绎挽回了一些局面,但前期的糟糕观影体验实在太多,这严重影响了整体评价。实际上,节奏掌握不当是这类影片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口碑崩坏根源
有些电影评价极差,比如涉及某人和张桂梅的影片。观众原本希望看到赞美之词,但制作者却试图打破纪录片的传统模式。结果,任务与艺术需求产生了冲突,影片既未能展现公众心中的光辉形象,又对个人化的一面处理得不够深入,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。
人物空间问题
《燃冬》这类电影的一大问题在于角色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不足。这导致角色的动作和情感显得不真实,观众难以融入剧情,就像是在观看一场脱离现实的表演,这对电影的质量和观众的感受产生了负面影响。
观影经历回顾
入职以来,截至24年12月31日,我仅观看了42部电影。曾在意大利使馆连续两天观赏安东尼奥尼的作品,那是我个人观影史上的重要时刻;在百子湾,我近距离体验了《法外之徒》的经典片段;然而,在资料馆多次排队等候观看勒卢什和弗里茨·朗的电影,却始终未能如愿,这些经历中既有美好的回忆,也不免留下一些遗憾。
2024年的电影界出现了不少现象,诸如“盗摄元年”“老登电影元年”以及暑期档的惨淡,但这些似乎已难以激起人们的深思和情感波澜。回想这一年,我们既有对影片质量的不满,也有那些难忘的观影时刻。2024年,你是否有过特别深刻的观影体验,想要倾诉一番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分享,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。